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摘要
法治新闻的选题策划方向
  发布时间:2024-04-23 15:10:23 打印 字号: | |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两者的结合点是法治新闻。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法治新闻报道工作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构建良好的法治舆论环境等重要责任。因此,对法治新闻而言,加强选题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新闻奖是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其获奖作品对全国新闻工作有着较强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中国新闻奖不针对专门的新闻领域(如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社会新闻等)设置奖项,但每年的获奖作品中都有一定比例各领域的新闻,法治新闻也不例外。为此,笔者以第27届至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中的法治新闻获奖作品为视角,对优秀的法治新闻题材进行统计分析,并由此对法治新闻的选题策划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广大法治新闻的采编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法治新闻作品获奖情况概览

    中国新闻奖从第27届到第33届,中间经历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2018年第28届增设了媒体融合奖项,设奖总数也从300个增加到350个,第二次是2022年第32届打破以往区分媒介类型设置奖项的惯例,以新闻作品形式体裁为主线设置基础奖项14项,根据内容题材和鼓励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设置专门奖项6项,奖项设置由此前的29项调整到20项,不但对多个奖项进行了合并(如广播新闻专题、电视新闻专题、网络新闻专题、短视频专题报道合并为新闻专题),同时也对舆论监督报道、重大主题报道、典型报道和系列报道单独设奖,全面强化了深度报道,设奖总数则增加到380个。因为各种原因,第27届至第33届中国新闻奖最终的获奖作品总数分别为287件、347件、346件、348件、346件、376件、378件,其中法治新闻作品获奖数分别为7件、10件、8件、8件、9件、9件、7件,每届至少有1件法治新闻作品获一等奖、1至3件法治新闻作品获二等奖、3至6件法治新闻作品获三等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几乎每届中国新闻奖的一、二、三等奖中都有法治新闻作品,但法治新闻的获奖总数并没有总是随着中国新闻奖设奖及获奖总数的增加而增加,甚至在第33届还有所下降,这一方面说明法治新闻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党和国家对法治新闻比较重视,社会各界也很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新闻奖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第32届以后,不同媒介在同一类奖项下(如文字消息、电视消息、广播消息被合并为消息)同台竞技,这对于各类媒介、不同的新闻领域都是极大的挑战。

    法治新闻获奖作品的题材分布

    对第27届至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中58件法治新闻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涉民生、司法为民、营商环境等题材的作品获奖最多,共有10件,且每届中国新闻奖都有这方面题材的作品获奖。其次是涉重大刑事案件审判题材的作品(其中主要是关于冤错案件纠正题材的),共有8件获奖,但这类获奖作品主要集中在第27届和第28届中国新闻奖。其余题材的获奖情况分别如下:涉基本权利保护(如受教育权、平等权、劳动者的相关权利等)的作品有7件获奖,涉环保公益诉讼、法治政府建设、知识产权的作品各有4件获奖,涉英烈名誉权保护、国际传播元素、地方立法和反腐方面题材的作品各有3件获奖,涉全国两会、民法典、社会现象热评的作品各有2件获奖,涉习近平法治思想解读、执行、经济违法案件的各有1件作品获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涉民生、营商环境、司法为民、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等题材的法治新闻作品获奖比例相对比较高,而这正是法治新闻领域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工作导向”的具体表现;涉重大刑事案件审判、民法典题材的法治新闻作品获奖则相对集中于某一届或两届中国新闻奖中,这与2016年、2017年法院系统比较集中地依法纠正了聂树斌案、陈满案、张文中案等一批重大刑事冤错案件以及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民法典有关;涉英烈名誉权保护、地方立法、国际传播元素、法治政府建设和知识产权等题材的法治新闻作品虽然获奖比例不高,但在中国新闻奖中的分布比较均衡,不一定每届中国新闻奖评选都有这些题材的作品获奖,但历届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不时会出现这些题材的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题材也是法治新闻报道长期关注的。

    法治新闻选题策划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作,并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的这些要求不但全面阐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更是指明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方向。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些要求也正是法治新闻选题策划的方向,这点从中国新闻奖中法治新闻获奖作品的题材也可以看出。

    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

    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习近平法治思想系列解读报道》通过11篇融现实案例、专家观点、中西方法律制度比较于一体的报道,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全方位诠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用国际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和叙事手法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向世界传递了有力的中国声音。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推迟召开全国人大会议不会影响国家机关运转》一文从历史、政治、法律3方面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因疫情推迟召开2020年全国两会的决定进行了全面解读,回应了社会各界的疑问,及时引导了社会舆论,并借助这一新闻热点,向公众阐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第31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项获奖作品《香港故事:一部法和三个人》通过讲述3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落地前后个人工作、生活的改变,反映了这部法律给整个香港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在国内国际舆论场上都引发了积极反响。这3件作品都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可以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要求的成功之作。

    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2014年至2019年6月,全国法院依法纠正聂树斌案、陈满案、张文中案等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重大刑事冤错案件和涉产权刑事案件42件63人。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专访“陈满案”平反推动者程世蓉——一棵稻草的力量》《23年,陈满和他背后的那些人》《让正义不再迟到》《从聂树斌案报道看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性》,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依法纠正产权错案彰显法治中国新高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产生的。这5件作品中既有广播电视节目,又有文字调查性报道,还有文字评论和新闻论文,它们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刑事冤错案件发生和被纠正的过程,并由此展现了我国刑事司法理念的发展历程和防范刑事冤错案件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健全的过程。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于欢案直播,让公众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解密于欢案》则通过对于欢案庭审直播的追踪与剖析,向社会公众阐明了司法公开对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推动依法治国进程的重要意义。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落户杭州》记载了司法体制改革和中国法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成立。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陈满案、聂树斌案、张文中案的纠正和于欢案的审理,杭州互联网法院的成立等等,必将在我国法治建设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法治新闻应该当仁不让地记录下这些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重大事件和时刻。

    做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放管服”改革涉及民生及营商环境等方方面面,这是党的十八大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最多跑一次”的浙江探索》、第29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浙江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立法审议通过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法规》,这两件作品报道了浙江省的“放管服”改革从尝试、探索至最后形成全国“放管服”改革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的过程。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最高检史上首份检察建议书为何发给教育部 一号建议关系的是一号大事 探寻最高检一号检察建议落实之路》围绕史上首份以最高人民检察院名义发出的针对校园安全管理规定执行不严格、教职员工队伍管理不到位,以及儿童和学生法治教育、预防性侵害教育缺位等问题的检察建议为何发往教育部这个问题展开,并对其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报道。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提起公益诉讼后,齐抓共管的力度出来了》的特殊之处在于“传统村落”并不在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的公益诉讼“等”字范围内,这件作品向社会公众呈现了检察机关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对“传统村落”进行公益诉讼探索的经过,展现了检察机关更好履行公益诉讼职能的范本。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海南首例副省长出庭应诉行政案件昨开庭》和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告官能见官 出庭又出声》都围绕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展开,这既是对中央要求加大行政应诉力度的贯彻落实,又传递出海南自由贸易港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坚定决心,也让民众更真切地体验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的变化,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高度统一。这几件作品虽然涉及法治政府建设、未成年人保护、公益诉讼等不同题材,但其共同的特点是对全国范围内相关领域的改革或工作具有很大程度的示范意义和推动作用。

    做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平等权、受教育权、劳动权等都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因为多种原因,“同命不同价”、适龄少年儿童辍学、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现象还是不时会出现。第3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告别“同命不同价”!》对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在全省法院民事诉讼中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的做法进行了报道,并在阐释政策的同时,弘扬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宪法精神,彰显了社会进步。第28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云南首例因辍学“官告民”案在怒江兰坪县审理》则围绕啦井镇镇政府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家长告上法庭这一特殊事件展开,将云南省兰坪县探索的“宣传教育、责令改正、行政处罚、司法诉讼”控辍保学四步骤展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不但解决了政府在控辍保学过程中依法行政力度不足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适龄少年儿童因为家庭原因辍学的问题,值得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存实录》《让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不落空”》、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工伤认定如何“新题新解”》则聚焦于送餐员、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业态劳动者的生存现状,反映出他们的权利缺失问题,呈现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难点、堵点。值得一提的是,这3件作品都来自《工人日报》,且皆为系列报道,每件作品本身都具有规模性、冲击性,3件作品之间又具有连续性,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层层递进的,从直面问题到挖掘成因,再到最后通过采访深耕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专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同时平衡劳动者权益保障和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的针对性建议,比较完整地回应了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心中的疑问和社会公众的关切,凸显出作品在推动构建社会公正、守望公平正义方面的建设性。

    小  结

    传播党的政策主张、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笔者从这4个要求出发,对第27届至第33届中国新闻奖部分法治新闻获奖作品的主题和叙事进行了分析。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小故事体现大主题是这些优秀新闻作品的共同特点,即便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这样重大的主题,《习近平法治思想系列解读报道》也是以具体的现象、事例、案件、人物等为切入点,将重大主题蕴含其中,让读者能从小故事中看到大时代,也只有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顺城法院
电话:024-57567501 地址:主院-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前大路2-2号 诉讼服务中心-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顺城路36-1号